这家站在OPPO、蔚来、比亚迪背后的黑科技供应商,有什么魔力?

从手机到汽车,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让光羿的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任娅斐
编辑|马吉英
头图来源|受访者
走进光羿科技深圳总部办公室,能看到四扇随光而变的玻璃,光照较暗时,它是透明的,室外光照过强时,它的颜色则会逐渐变深,呈现蓝色状态。
这扇蓝色玻璃,是光羿科技早期研发的实验产品。
何嘉智的工位,紧挨着这扇玻璃。作为联合创始人,何嘉智有独立的办公室,但为了方便交流,有时他也会在这工作片刻。
“当看到大家坐在我们研发的智能调光天幕车里,享受夏日清凉时,你会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何嘉智戴着一副金属框眼镜,慢条斯理地说。

来源:受访者
光羿科技成立于2017年5月,是一家电致变色技术创新公司,创始人是清华大学博士、斯坦福大学博士后。何嘉智则是普渡大学博士,一毕业就选择回国创业。那时,他们只有一个信念:把多年来积累的柔性电子器件技术,真正产业化。
电致变色技术在建筑、汽车和消费电子领域应用广泛,光羿科技的产品也主要应用于汽车天幕、防眩目后视镜、建筑幕墙、手机背壳、AR眼镜等场景。
例如在汽车领域,智能汽车对天幕的需求越来越多,而普通天幕产品的使用痛点突出,比如提升了空间感,却无法有效隔热,甚至“烫头”;解决了隔热问题,又把光阻挡住了,低通透性、高反射率导致天幕有时看起来像一面镜子,影响视野。智能化趋势下,汽车正逐渐发展为第三空间,使用场景更加多元,智能调光天幕也得到广泛应用。
成立5年,光羿科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电致变色技术,解决了传统电致变色技术被诟病的稳定性差、可靠性低、功能单一等问题,并与蔚来、比亚迪、哪吒、极氪、埃安等车企达成合作。 何嘉智透露,今年的交付量预计是去年的5倍左右。
截至目前,光羿科技已完成C轮融资,历次投资方包括旦恩资本、云时资本、麦星投资、经纬创投、比亚迪、蔚来资本、华平投资、高鹄资本等。
应对产业化
公司成立初期,光羿科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实现产业化。
一方面是团队经验不足。何嘉智坦言,初创团队都是偏研究型的人才,没有生产经验,“对我们来说整个过程非常难,因为你接触的东西都很陌生,需要快速去学习。”
另一方面是如何定义产品,得到市场认可。“全球任何一家公司都没有掌握这项技术,没东西可抄,你是在创造,那么首先就得定义清楚这是一款什么样的产品。” 这个过程很煎熬。“不管是客户还是我们的上游合作伙伴,对这项技术都是一个试探性的态度,没有信心。”何嘉智说道。
何嘉智至今仍记忆犹新,团队在研发第一款电致变色薄膜产品时,需要在21天交付上万片。但第一个星期只做出来7片良品,“那时候很绝望”,之后他带领团队对各个环节复盘,一方面总结问题,另一方面提出新方案去验证,到第二个星期,每天已经可以产出几百片良品,良品率也在逐步提升,“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成了”。
2020年12月24日,光羿科技与OPPO合作,推出全球首款量产电致变色手机OPPO Reno5 Pro+,2021年又推出第二款电致变色量产手机Reno6 Pro+柯南限定版,这也是历史上首款洋红色的电致变色产品。
作为黑科技供应商,光羿科技开始逐渐被更多人熟知。
蔚来资本董事总经理李尧还记得2020年第一次见到公司创始人,有几点比较打动他:一是团队背景,他们大多来自于斯坦福大学、清华大学和普渡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在全球范围内看,“都是比较出挑的”。二是团队气质,不同于搞科研的研究人员和学校老师,他们更像是一个创业团队。三是创始团队的使命感很强,“创始团队希望把它做成一家成功的公司,愿景还是比较大的”。
但在第一次见面后,蔚来资本没有立刻投资,他们想再看看公司后续商业化的进展情况。彼时,光羿科技研发的第一款消费电子电致变色薄膜产品的原型刚刚出来,距离上车还有一年时间,直到后来极氪001发布,李尧觉得时机成熟了。2021年9月,蔚来资本和比亚迪一同参与投资了光羿科技,并在之后促成了光羿科技和蔚来汽车的合作。
蜕变与飞跃
为了实现更多产品形态、更大规模应用,2020年开始,光羿科技把目光聚焦到汽车领域。但要实现跨行业的产业化,并不容易,挑战随之而来。
首先是质疑,从消费电子领域跨越到汽车领域,汽车产业上下游客户的担心一致:不懂汽车产业的流程体系,怎么做产品呢?
何嘉智认为这些质疑很正常,但他们依然很有信心。“第一点我们有技术,而且这项技术具备可拓展性、可复制性,能够说服客户。第二点,我们非常确定我们的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
其次是节奏不同。何嘉智解释,消费电子讲究快速迭代,一般研发周期是几个月。而汽车产品的迭代很慢,一般是3~5年,他们的研发周期则延长至1~2年。“对试错性的容忍度比较低,你需要一次性把事情做对,没法从错误中学习。”
此外,客户不同,对品质的要求也不一样。
对于车企而言,智能调光天幕除了要解决隔热问题,还要兼顾美观,契合车型调性,比如蓝色智能调光天幕很酷炫,适合年轻化、有运动感的车型,黑灰色不张扬、沉稳,适合商务类车型。这增加了研发的难度。“想让产品呈现出质感的颜色,就需要做很多实验,不断来打磨。”何嘉智表示。
在何嘉智的记忆里,2021年一个天气晴朗的日子,他们在客户研发中心总部的一个大草坪上拉了上百块玻璃,做最后的样板确认,在实验成功那一刻,产品经理眼泪都流出来了 ,“我们第一个天幕产品,终于可以量产了”。何嘉智忐忑的心终于放下来,“因为一旦失败,赶不上这个窗口,等下一个窗口,可能又是一年或两年,技术又回到了研发阶段。”
2021年6月,搭载了全球首款智能调光天幕的极氪001发布,光羿科技真正实现跨领域合作。
一年后,蔚来发布旗下智能电动旗舰轿跑SUV EC7,蔚来创始人、董事长、CEO李斌宣称,这是“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在电致变色天幕玻璃中,采用黑灰的中性基色”。
据了解,为实现蔚来所需要的设计意图,光羿科技从1000多种分子结构中探索出全新材料,实现了对380纳米到750纳米整个可见光波段全光谱的均匀吸收和变化,通过反复调试得到了最终产品。
用李斌的话来形容,全新一代黑灰色智能调光天幕让车外的颜色,“蓝天还是蓝天,白云还是白云,绿树还是绿树。很有质感,非常高级”。
在何嘉智看来,“从手机到汽车,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让光羿的产品发生了质的变化。
破解规模化量产难题
作为一家初创公司,光羿科技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艰难的路。
在智能调光玻璃行业,调光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物理调光,包括PDLC(聚合物分散液晶)、SPD(悬浮粒子)、LC(燃料液晶),另一种则是电化学调光,也就是EC(电致变色)技术。这四种方案中,PDLC出现最早,技术也最成熟,绝大多数调光玻璃厂商用的是这种方案。
但物理调光方案有很多缺点,比如隔热性能、抗紫外线性能较差;玻璃本身不够通透,正常情况下显示暗态,如果想把玻璃调节到舒适的通透态,需要时刻保持通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光调节的难度。
而EC技术则能很好解决调节明暗以及隔热的问题,基于此,光羿科技决定研发EC技术。
彼时,EC技术已经发展至第二代,但受材料研发难、技术壁垒高、生产效率低等限制,技术始终不太成熟,导致电致变色玻璃一直没能得到广泛普及。

来源:受访者
经过多年对电致变色产业的深入研究,光羿科技认为必须做出以下改变: 一是重构材料体系,放弃之前的液态材料,寻找易涂抹的固态材料;二是放弃传统的玻璃基底,选择柔性易切割的薄膜基底,这样生产效率会大幅提升。
为此,光羿科技钻研出了第三代薄膜电致变色技术。相较前两代,第三代技术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突破,可以极大满足汽车的定制化需求;调光过程变化柔和,能够实现颜色渐变,给予眼睛足够的缓冲时间适应光线,更加人性化;同时在无级调光、低电压、低能耗、低雾度值、高安全性方面也都有很好表现。
在何嘉智看来,调光和隔热,是第三代薄膜电致变色技术的核心价值点。
技术层面之外,要想实现场景化落地应用,光羿科技还面临着规模化生产的障碍。
如何解决?何嘉智解释称,前两代技术使用的是液体灌注和镀膜方法,“以玻璃为基底,只能一片一片生产,同时需要在真空和高温的环境下加工,既耗时又耗能。”光羿科技决定自研卷对卷涂布工艺,把成本降下去。卷对卷涂布工艺是用像印报纸一样的方式,在薄膜上涂布,“流水线生产的速度非常快,每分钟可以加工几米到几十米”。
在不断优化材料、薄膜基底、改进涂布设备后,2019年6月,光羿科技终于完成了首条650mm卷对卷涂布生产线的搭建。
量产方面,光羿科技比传统方案的制造效率高出近300倍。例如采取传统灌装的加工方案,每分钟完成10块镜片玻璃加工,产能是0.2㎡。光羿科技则以2m宽的薄膜基底,每一分钟可走30米,加工能力约为60㎡。
截至目前,光羿科技独家研发的卷对卷生产工艺方案,是全球唯一拥有连续性流水线的电致变色产线。
产能方面,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真正实现大规模量产电致变色玻璃的企业有3家,分别是镜泰、Sage和View。镜泰大概做5000万片防眩目后市场,电致变色玻璃产量为90万㎡,Sage和View加起来大概是90万㎡,三家总共为180万㎡。而光羿科技苏州工厂的单线产能,已经达到300万㎡。
对于当下光羿科技面临的挑战,李尧指出,一是要尽快把产品打磨到成熟状态;二是提升良品率,降低成本;三是打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是逐步打开在建筑、AR眼镜等领域的应用场景。
未来,面对想象空间巨大的市场,以及可能出现的新难题,何嘉智坦言,他们已经做好准备,迎接挑战。
一层神奇薄膜的产业突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来源:人民日报
南京大学团队成功将辐射制冷膜投入市场应用
一层神奇薄膜的产业突破(科技视点·看科技成果如何“变身”新质生产力)

朱斌(左)和团队成员研究改进辐射制冷材料。

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的辐射制冷材料生产车间。
以上图片均为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提供
科技成果转化是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的重要桥梁,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只有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产业中,才能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一项科技创新成果如何从高校院所走向企业、从实验室跃上生产线,从而“变身”为新质生产力?记者带您走进一线,了解背后的故事。
——编 者
你敢信吗?一片神奇的薄膜,用在手机上,如同不耗电的“空调”,可实现降温5至10摄氏度,提升电子产品使用寿命和稳定性40%以上。
走进苏州高新区的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制造车间里忙碌而有序:一片片钢化玻璃在自动化产线上流转,经过清洗、覆膜、撕膜、上伞后,离子枪将功能材料汽化,以一层原子的厚度,在钢化玻璃上形成致密又稀薄的膜层。这就是公司的主打产品——辐射制冷膜,目前已用于小米、苹果的两款手机上,另有两个国产手机品牌的订单正在交付中。
这是一项来源于实验室的科技成果。南京大学能源与资源学院院长、教授朱嘉带领团队十年磨一剑,于2019年在光热调控领域实现了突破。“要将物体温度降得更低,就需要将它的能量做得更低,即减少摄入的能量项,增加辐射出去的能量项。”团队成员、南京大学副教授朱斌介绍,团队基于“辐射制冷”原理,调控分子结构、微纳结构和尺寸形貌,从无到有研发出可在太阳光波段实现低吸收率、在大气窗口波段实现高发射率的新材料,通过将热量以特定电磁波形式辐射出去,实现零能耗持续降温。2021年,小米公司关注到这项成果后,来到实验室,希望将技术用于电子产品降温方面。
为什么“给手机降温”如此重要?随着手机集成度的提升以及AI芯片的植入,手机能耗越来越大,为了减少手机使用中发烫、卡顿和自动关机等问题,散热功能日益重要。
在实验室,样品经测温后效果明显,给了团队产业化的极大信心。2022年,在学校牵线搭桥下,科研团队在苏州高新区成立墨光新能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致力于将辐射制冷技术从实验室推向产业化。苏州高新区为公司提供了7000平方米厂房,并免去3年使用租金。
“我们迈出‘从1到10’的一步,得益于2020年科技部等9部门联合推出的‘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这项政策鼓励科研人员利用成果作价入股,积极投身科技成果转化。南京大学是江苏首批试点单位之一。”朱斌说,“公司一次性买断7项专利,整个评估过程透明合理。”明晰的知识产权归属不仅提升了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让团队没有“后顾之忧”地放手拼搏,还吸引了诸多投资机构青睐。
然而,从书架到货架、从样本到产品的过程,比想象中更为复杂。
“在实验室,我们仅需关注降温单一指标。然而要推向市场,就必须从客户需求出发,统筹120多项指标。”朱斌坦言,本以为有了多年技术储备,成果转化2个月内就能完成,但实践起来,降温、稳定、成本,这三者难以兼顾,几乎成了“不可能三角”。
怎么实现“三角”的平衡?团队分三步走。首先,回到公司的中试产线上,朱嘉带领团队从技术路线上将硬科技继续向前推进;同时,在学校和苏州高新区的支持下,组建了校企联合实验室,材料、光学、高分子等领域的校内外专家,以及手机制造供应商联合攻关、设计方案,改进传统贴胶方式,攻克胶的稳定性难题;此外,通过自动化流程进一步增加产能,并在原有材料中改进材料配比,使良品率大幅提升50%—90%,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经过半年40多次迭代,2023年,同时满足“制冷、稳定、成本低”的辐射制冷膜,成功应用在小米新款手机上,受到了市场欢迎,产业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然而,有了好产品,不意味着一定有好销路。“高校教师的‘长板’在科研不在市场,我们也曾在开拓市场时碰到客户说‘这是个好东西,但我们不需要’的情况。”朱斌说,南京大学双创办公室以及江苏省科技厅组织了“产业经理人”培训班,对产业化过程中的市场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进行专项指导。受此启发,公司主要瞄准电子消费品领域的头部客户——这些企业不仅敢于创新,而且有很强的带动力,能够创造和培育消费热点。由此,公司进一步打开了市场。
“目前,墨光新能已开拓3条产线,坚定地走在发展壮大的道路上。”朱斌介绍,已有4个手机品牌与公司开展合作,适用于电子产品的辐射制冷膜在手订单超7000万元;主要用于建筑、冷链、光伏的辐射制冷涂料,已有订单3000万元;可做防晒凉感衣帽和帐篷的纤维织物,目前正在中试阶段,即将量产。三大产线覆盖建筑、纺织、电子等万亿元级市场,还将布局航空航天等更多场景,预计今年营收超1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在消费领域,这项“黑科技”还在生态环保等领域得到应用。从2022年起,公司将辐射制冷技术用于四川达古冰川保护工程。“目前,试点地区的冰川消融速度已减缓80%,预计3到5年后将实现冰川正增长,助力这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发展。”朱斌说。
记者手记
让政策与创新双向奔赴
当创业团队选择直面市场风浪时,这个关于新质生产力的故事便自带悬念:在科技成果转化的九死一生中,他们凭什么敢走“险棋”?
“密码”藏在国家战略的坐标系里。团队锚定“双碳”目标重大需求,将硬科技底气转化为市场突进的锐气。“要让实验室的‘催化剂’在产业‘反应器’里起效,必须尽早接受真实工况的淬炼。”朱斌的比喻,道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底层逻辑:市场检验这“一跃”,是从书架到货架的最大挑战。
真正激活创新的,是政策红利的系统释放。国家层面上“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破冰突围,以及高校的积极落地实践,让科研人员真正成为“创新合伙人”;地方政府“转化加速器”则提供了场地支持、人才引进、实操培训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细化保障。
政产学研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创新生态:战略导向、制度创新与市场机制形成共振,让实验室里的样品“变身”生产线上的产品、市场上的“爆品”。
相关问答
为什么雷布斯要把小米做成科技圈的无印良品?
如果说小米成功是靠“性价比”,那么隐藏在雷军心里的就是“无印良品”式的国货梦——好用、优质、便宜。雷军也在多个场合表示“小米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