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网络科技:在“疫情孤岛”上勾勒“未来社区”
来源:中国路桥新闻网

□全媒体记者 庄向娟
“刚开始创业那会儿,我的起步资金只有两万。”在浙江木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里,创始人陈恩华聊起曾经的创业经历,依然心潮难平。“连上我一共六个人,办公室就在租来门面的地下室里,到后来没钱了,我想着就算了吧。这些小兄弟不要工资,要和我继续干,于是我们就做到了现在。”陈恩华说。
令人熟悉的互联网创业故事又一次在耳畔响起,不过这一次的地点不是在硅谷,不是在中关村,也不是在深圳,而是在路桥。
如今,陈恩华的公司已经有了四五十个员工,服务的客户既有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科技届的大佬,也有吉利、杰克等大型制造业龙头企业。但令这些“技术宅男”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多年来积累下来的软件开发经验,能在这次战疫中派上大用场。
在天时大厦12A楼的办公空间里,挤满了办公桌和电脑,程序员们个个埋头敲着键盘,只有他们抬头看屏幕的时候才能看到他们的脸。
“我们正在完善一款名叫‘家社通’的智慧社区管理软件。”陈恩华说,这款软件是台州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有限公司委托他们设计开发的,其目的在于用先进的人工智能算法和物联网技术帮助居住小区更好地进行疫情监控,让各项措施更为精准高效,同时又便民利民。
“实际上我们去年就已经开始开发相关的社区管理软件了。”一旁的程序员罗高钦是这个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兴奋地接着话头。
“现在要进每一个小区,都要量体温、查验健康码,如果不是本小区的住户,还要进行身份核验,速度慢还容易遗漏。”罗高钦用形象的语言描述着原本颇为抽象的概念,“现在,摄像头能够自动通过人脸识别核验每一个人是否为本小区的居民,还能通过自动体温监测仪直接测量每一个人的体温,这样就能够全面实时地掌握小区人员的流动情况。”
真正让陈恩华措手不及的是,整个项目的实施时间只有14天。要知道,接项目那会儿,公司的员工都还分散在各地,没有办法集中办公。
但是,疫情就是命令,工作就得战斗,对于这种特殊时期防控防疫的工作来说,没有理由也没有余地退缩。
陈恩华立即组建了以罗高钦为核心的8人小团队,通过远程协作等方式,一边沟通一边追赶进度,连续工作了14个通宵,按时交了货。
如今,这套系统已经在山水华庭小区试运行一段时间。“他们的心都比我大。”陈恩华笑着说,“我还在焦虑是否能按时交货,他们却把车辆道闸、智慧电力、水电煤气以及治安、消防管理等系统全部纳入进去。”
“这就像是造房子,先打下20层楼的地基,即便现在只造了6层楼,但以后若是要加高,也不用推倒重来。”陈恩华说,他们觉得,既然花钱做了,就不会只是为了防疫这一短期需要,而是要考虑到系统今后的可拓展性。
这意味着,他们只能榨干自己,才能向时间索要更多的时间。
而这向来就是木头科技的做事风格——在技术上有点不计成本地投入,往往只是为了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在所有经手的项目中,最让陈恩华津津乐道的一个软件便是“缝商平台”,在缝制设备这个垂直领域,木头科技的这个软件已经收纳了近40%的上下游制造商,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数据中心。事实上,这个可称为“全球第一”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没有“甲方爸爸”,创业初期接不到客户,怎么办,就做大的互联网公司不屑于做的项目,纯粹为了在项目里展示技术。这就是“缝商”的由来。
没想到,在这次疫情中,“缝商”好好炫了一把“好用”。陈恩华通过这个平台,帮助路桥相关企业和部门解决了近40万只口罩,还帮着联系了口罩缝制设备、熔喷布以及相关关键零件的供应问题,几千万乃至上亿只口罩,在更短的时间里被创造出来。而这一切,陈恩华他们都是凭借着对技术的一腔热血,免费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也不能说我们没有获利,比如这次疫情期间,我们就发现‘缝商’涨了一万多名粉,这些可都是行业内的人。”陈恩华说。而机会也悄然降临到这家草创的技术公司,就在去年,北京全球最大的缝纫机展会主办方——中国缝制协会Cisma主动找到他们,共同计划在这一领域开展更为深度的合作,以创造新的行业发展机会。
“我们觉得,今后的社区管理也必然会朝着智慧社区方向发展,我们很荣幸能够成为这一进程的参与者。”陈恩华说,在他的计划中,眼前的一个个“疫情孤岛”,似乎已经变成了正在建设中的“未来社区”,他们也在危机中迎接新机遇的降临。
而对于这个掌握着“科技力量”,除了陈恩华,年龄不超过27岁的“90后”团队来说,未来本就一切皆有可能。
揭秘新材料:飞机零件是“布”做的,石墨烯也能做手机!
央视财经(《中国财经报道》记者 杨健志 郭立) 从古至今,咱中国人就沿用着用稻草或麦秸和上粘土泥巴盖房子,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一种复合材料,从泥瓦砖木,到铜铁铝钢,再到碳纤维、石墨烯,伴随着文明和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材料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逐步加大加深。新材料技术的突破,正伴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改变我们的生活和所处的这个世界。今天要给你讲的材料的秘密绝对让人涨知识,看完以后没准你也灵光一现,创造出什么新材料也不一定噢!
【“中国草”能变身小提琴?】
这把小提琴,是意大利的经典样式。不过它可不是一把普通的木质小提琴,它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碳麻琴。
益小苏,就是这把小提琴的设计者,他被誉为航空新材料的魔法师。现在,他要让航空材料的高端技术用于民用领域,为民品带来巨大的升级空间。
两年多以前,益小苏发现,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种用纯碳纤维材料生产的小提琴。碳纤维材料高强度、低密度、耐腐蚀,可以规避传统木质小提琴受气温、湿度影响导致音色出现差别的难题,重量也能减小3/4,还能节省大量木材。
但纯碳纤维的小提琴,却有一个严重的缺点。碳纤维的琴它的刚度很高,就意味着它尖音很尖,用纯碳纤维的琴去演奏一个很欢快的高音的曲子非常好,但是如果拉舒缓的《梁祝》那就不行了,低音和中音都不够。
什么材料能解决纯碳纤维的这个缺陷呢?利用在航空材料领域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益小苏在不同的材料间反复尝试,最后他发现,最理想的材料就是中国传统的苎麻。全世界苎麻的90%以上产自中国,也被称作中国草。因为颜色洁白,有丝样光泽,在古代,苎麻不但是生产服装的高档原料,也被作为珍贵的贡品。
把麻纤维做成织物,与碳纤维复合,益小苏生产出了目前全世界唯一一把碳麻复合材料制作的小提琴。
这种材料同时规避了木质小提琴和纯碳纤维小提琴的缺陷,不会随着温度、湿度发生变化,状态十分稳定。为了让这把小提琴更加完美,益小苏还与多位小提琴演奏家反复沟通研究,对于他们的不同需求了如指掌后,他开始通过调节碳纤维和麻纤维的比例,来调节小提琴的音色。
今年下半年,第一批碳麻琴就将正式推向市场。除了音乐领域,益小苏还尝试将这种新材料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滑雪板的固定器,用碳麻复合材料做成的自行车。未来将会有更多节能环保的材料应用到工业产品中。
【飞机零件是“布”做的?】
这里是航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生产车间。
每隔四五天,女工马海艳都要将新的纤维轴仔细地挂在轴架上。每个纱束里有3000多根丝束。纤维在走的过程中,不能断纱,不能劈丝。这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制造的第一步。
生产复合材料原材料的这台设备看上去更像是个织布机,经过整纱、导引、梳理,600多根纤维纱排成一张布的形态,加入一种树脂,通过设备上下胶膜定型,便完成了预浸料的生产过程。
一张预浸料最薄的只有0.1毫米厚,要想最终变成复合材料,做飞机或轮船的零部件,需要层层铺叠。有的甚至需要铺叠三百多层。
做好的预浸料是宽带状的,更适合制造平面结构的零部件,但飞机的零部件有大量的类似这样的复杂曲面结构,这又是如何完成的呢?
铺丝铺带车间里,一台大型的机械手正在按设定的程序自动铺叠。要实现精准的制造,必须得采用这种自动化的设备,才能保证铺放的路径跟当初设计的路径完全一致,而且达到稳定重复,这样才能够保证飞机的安全。铺丝技术是解决民机机身用复材的最关键的基础技术,这个技术如果不解决,复材机身就根本造不出来。
为了制造不规则形状或曲面结构的零部件,带状的预浸料被切成6.35毫米的带丝,一卷卷带丝通过这台铺丝机按照设定的程序进行自动铺叠。
用手工铺叠制造产品,材料利用率在百分这五十和六十左右,而用自动铺丝技术,材料利用率在90%以上。
层层叠加而成的复合材料在使用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劈裂或起层,给飞机造成安全隐患,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用这个大缝纫机将几十层几百层的复合材料缝合起来。
在这个车间里,工人正在穿针引线。线是这是凯夫拉纤维,大多用来做防弹衣上的玻璃钢线。缝合好的材料加入树脂固化成型后,就变成这样一个飞机上的制件。
用缝合来代替铆接,不但起到加强加固的作用,还会降低制造的成本。而原本软软的材料是如何固化成为具有刚度和强度的飞机零部件呢?
工人们正在吊装的是一个无人机的机翼,今天要送进高温高压热压罐中进行固化。
将这样一个大型的飞机零部件固化定型,温度的均匀性至关重要,零部件在罐体内的摆放就很讲究,是放在罐头还是罐尾,高度多少,都要经过精密的设计。
固化过程要经过18个小时的抽真空和加压升温,温度最高能达到230度。固化成形后,软软的布一样的机翼就变成一个刚度和模量都非常大的一个零件的状态。
这个直径7米,长30米的热压罐,也可以为我们国家未来大型宽体客机的部分机身进行整体固化定型。
【石墨烯手机来了?】
史浩飞,这位80后的青年学者,是中国石墨烯规模化制备技术的原创发明人之一。
6年前,为了做研究,史浩飞曾经在美国购买过一片石墨烯薄膜,面积仅有4英寸大小,却花掉了1000美元。最初的时候,这种石墨烯薄膜只能在实验室进行制备,所以根本没有办法获取。这个技术也被少数几个实验室当做最核心的技术秘密。
这是2013年底,史浩飞团队研制成功的全世界第一条大规模石墨烯薄膜生产线,年产能为100万平方米。这里所有生产设备都是中国自主知识产权,因为涉及到大量技术秘密,这条生产线还从未对外界开放。
这台设备,是在100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由碳原子在铜片的衬底上沉积,连接,生长,最终形成一层石墨烯薄膜。
石墨烯薄膜的大规模生产在全球都是一个难题,在这里实现量产还只是过了第一关,怎么把大面积的石墨烯薄膜从它生长的衬底上揭下来难度更大。薄膜太薄,揭下来容易撕裂,怎么办?在今晚的《感受中国新动能:新材料的秘密》里将细细道来。
这条生产线,已经能批量生产15英寸直径的片状的石墨烯薄膜,成本也压低到了每张几十元。在另外一件实验室里,第三代生产线正在研制,能将第二代的生产效率再提升数十倍。
实验室里,科学家们已经突破了石墨烯薄膜连续生产和转移的关键技术,但如何开发石墨烯薄膜的应用领域,实现产业化却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难题。
在企业的产品实验室,工程师张亮正带领团队寻找石墨烯薄膜的应用方向。
这是张亮他们最看重的一款新产品原型,用石墨烯材料制作的柔性手机。把它拉直了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手机,缠在手上,就是一个可穿戴性的设备。
手机的显示屏是石墨烯材料的,非常柔软、可以随意卷曲。未来的柔性的屏就能做到像一张纸一样薄。
因为石墨烯具有近乎全透明的透光性能,同时兼备了高导电率和很好的柔性,石墨烯将替代现有的透明导电材料,推动现有显示屏、触摸屏的升级换代,已经是全球公认的产业方向。
摆在眼前的问题是,用石墨烯制成的显示屏和触控屏,都能单独地生产出来,但要把这两个柔性的屏幕完美贴合到一起,生产出真正的柔性手机,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LG、三星等行业巨头目前都瞄准着这一领域却还未得到突破。
可是,就在中国的重庆,研发团队已经在实验室中制造出了柔性手机屏幕。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2018年之前,生产出全球第一批石墨烯手机屏。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难题的呢?今晚锁定节目吧!
您一定很想知道这些高精尖的新材料究竟是怎么做出来的?在中国高端制造的背后,我们又有哪些已经站在了世界的前沿。今晚21:50央视财经频道《中国财经报道》将为您展现您不了解的新材料新工艺,《感受中国新动能——新材料的秘密》敬请关注。
相关问答
科技布好还是木头材质好?
实木沙发比科技布沙发好。实木沙发更耐用,清洁也方便。一般实木沙发平时就擦擦灰尘即可,科技布沙发的话,如果能拆下的就定期拆布套来清洗,相对麻烦,特别是洒...
布和木头用什么胶水可以粘贴?
PU胶粘剂布料粘在木头上可以用PU胶粘剂。PU胶水俗名白胶,化学名:聚氨脂树脂。PU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保温材料、人工合成皮革、航天材料、鞋材的使用,PU胶水,可...
什么胶能把木头和布粘在一起而且很牢固?
氯丁胶都可以粘木头和布。氯丁胶市面上有不同的叫法:立得牢、801、粘得牢等等,品牌有哥俩好、绿宝、吕氏等。刷上凉一会、似干非干时粘上压紧,就是粘鞋的那种...
布制品与木制品如何粘结_齐家装修问答
热熔胶粘合是利用热熔胶机通过热力把热熔胶熔解,熔胶后的胶成为一种液体,通过热熔胶机的热熔胶管和热熔胶枪,送到被粘合物表面,热熔胶冷却后即完成...
把布沾到木头上要用什么胶水?
PU胶粘剂布料粘在木头上可以用PU胶粘剂。PU胶水俗名白胶,化学名:聚氨脂树脂。PU材料被广泛应用于保温材料、人工合成皮革、航天材料、鞋材的使用,PU胶水,可...
科技布床好还是实木床好?
木床甲醛高因为实木床在生产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大量的胶水,而胶里面含有甲醛,因此,对于新购买回来的床应先通风一段时间后再使用,避免甲醛对我们的身体健康...
什么是科技木皮?-全球纺织网纺织问答
[回答]科技木皮,又名“科技木”,“美化木”,“组合木”,“重组装饰木”,“人造木皮”。指采用科学的方式或手段对原木进行美化加工处理,以满足现代社会人...
擦木头手串最好用什么布?
让珠子自然干燥,同时表面均匀地和空气接触形成细密均匀的氧化保护层。4.开始手盘。这时的手一定是要刚刚洗过并且已经干透,汗手请不要直接盘,最好戴砂布...
木头上怎么钉布?
要把布固定在木头上,可以使用U型钉或者螺丝钉。先将布放在木头上,用胶水或者夹子将其固定好,然后钉上U型钉或者螺丝钉,保证布不会松动或者脱落。如果需要更...
木头和塑料粘用什么胶水好?
木头和塑料可以使用以下胶水:1.丙烯酸胶水:丙烯酸胶水适用于粘合各种材料,包括木头和塑料。它具有强力粘合能力,干燥时间快,不会产生异味。2.瞬间胶: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