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用户投稿 35 0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近日,全球汽车零部件巨头敏实集团与具身智能新锐智元机器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智能外饰、无线充电、柔性智造三大领域展开三年深度合作。

这两者,一家是成立于1992年,业务覆盖汽车外饰件、车身结构件及新能源电池盒等核心领域的行业大佬,稳居全球最大的电池盒供应商,另一家是2023年由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稚晖君)创立,聚焦人形机器人研发,2025年量产突破千台并发布全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模型“启元GO-1”的智能领域新锐“独角兽”。

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这场看似“传统制造+新锐科技”的联姻,将智元机器人推至资本与技术的显微镜下:这个新锐企业及其背后手握AI大模型利器的天才少年团队,能否在强者如林的商业化泥潭中杀出血路?

天才光环

成立于2023年2月的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智元”),是一家致力于以AI+机器人的融合创新的企业。

成立仅两年,它的发展可用“一日千里”来形容:成立半年后正式发布远征A1智能机器人,次年1月建立全国首个机器人制造工厂,2024年8月发布“远征”与“灵犀”两大系列共五款商用人形机器人,2025年1月量产的第1000台通用具身机器人下线,2025年3月发布首个通用具身基座大模型GO-1。

而智元机器人的创始人彭志辉(稚晖君)更具传奇色彩:这位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人,曾以最高档年薪201万元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主导昇腾AI芯片与算法研发。2022年他辞职创业,仅两年便带领智元完成8轮融资,估值超70亿元人民币,获得高瓴、红杉、比亚迪等资本的青睐。

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与此同时,他独立完成全流程开发自动驾驶自行车、硬币大小AI服务器等硬核项目,视频播放量破千万,为他收获了超270万的B站粉丝,被称为“野生钢铁侠”。

2025年1月智元第1000台机器人下线,宣告“中国版波士顿动力”迈入量产时代。3月智元发布的GO-1大模型,宣布融合该模型的机器人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自行学习其他技能。天才创始人光环+科幻颠覆性叙事,让资本市场为之沸腾——毕竟,谁不想押注下一个AI时代的“四肢觉醒者”?

颠覆与质疑

然而,在热钱涌动的背后,AI和具身智能发展路径上面对的挑战并不少。以智元机器人为例,它押注“AI定义硬件”路线,发布GO-1大模型,号称机器人仅需观看人类示范或是网络视频,即可迁移上千种技能,数据训练成本大幅降低。在该大模型提供的强大泛化能力帮助下,即使只有少量数据,机器人也能迅速适应新场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种软件生态的降维打击,让市场惊呼“机器人界的Android系统来了”。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智元的GO-1大模型技术框架,与Figure公司的Helix架构有不少相似性,创新性似乎并没有那么“颠覆”。比如,两个模型架构均采用分层处理和多模态大模型作为感知核心,且均依赖大规模数据训练。只是GO-1的数据规模远超Helix,且更注重跨本体迁移,可如适配不同机器人形态,从而实现低成本泛化。

此外,除了技术层面上接受的质疑,智元科技此前还传出消息,其首席技术专家高翔、具身组组长朱光沸已在2024年底相继离职,去了不同的竞品公司。核心技术人员的变动,或许会影响智元的技术发展方向,也会对其关键项目的推进造成阻碍。

随着国内外人形机器人厂商在2025年分别启动几千台或者万台的量产计划,2026年预期分数万台或者10万台的量产计划,资本市场对于机器人产业的热情已经开始回归理性,会更关注具备零部件低价批量供应能力、具备技术独特性,以及具有产业链卡位优势的企业。

从这个角度看,智元机器人面对如精密减速器、伺服电机、传感器等技术壁垒与代差,也急需突破应用场景的规模化。因此,要实现真正的突破,智元这个独角兽还需要翻越量产降本与团队重建两座大山,这些都对其投入的时间和资源提出了挑战。

挑战不可能三角

此次与敏实的合作,直指智元命门:敏实30年汽车零部件制造经验,可助其优化关节总成工艺,降低灵巧手模组成本;全球化供应链网络,则为其海外扩张铺路。双方共建的“柔性智造解决方案”,试图将人形机器人切入汽车零部件二次开发,这或是智元摆脱实验室标签的关键一跃。

而合作条款的细节,似乎也隐含着智元在战略方向上的调整:重点开发的“无线充电技术”“轻量化结构件”,本质上是对硬件短板的妥协性修补。而避谈GO-1大模型深度整合,反将资源倾斜至电子皮肤等外围技术,似乎暗示智元正从“颠覆者”向“改良者”角色退化。这种摇摆,不禁让人想起当年谷歌放弃机器人事业部Atlas时的战略迷茫。

人形机器人产业总是难以逃避“技术、成本、可靠性”的不可能三角。谷歌在2016年决定出售波士顿动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及其Atlas机器人项目时,纠结的正是“短期商业化”和“长期技术探索”之间的取舍。智元想用短短几年解决前人的难题,似乎是一场技术豪赌。

智元网络科技 汽车零部件巨头+具身智能独角兽,智元牵手敏实杀进这个赛道

当资本市场为人形机器人撒下百亿热钱时,智元的命运如今已经超越一家公司的成败,成为检验中国硬科技突围能力的试金石。其面临的挑战,恰是整个行业的缩影。资本的耐心总是有限的,累计几十亿元的融资看似风光,但如果企业造血能力迟迟跟不上,此前传出的赴港IPO计划也没有推进的话,还是随时可能触发雪崩式危机。

因此,离命运十字路口越来越近的智元机器人,是成为点燃具身智能时代的普罗米修斯,还是重蹈昔日AI独角兽陨落覆辙,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胡雯雯

2025 MWC上海前瞻融合提速,产业进入答题时间

通信世界网消息 (CWW)6月18日至20日,2025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海)(简称MWC上海)即将启幕。作为全球移动通信行业的重要盛会之一,这场由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主办的大会,正值中国5G应用加速深化、AI与通信技术全面融合的关键窗口期。因此,MWC上海将聚焦“AI+”“行业互联”、“赋能互联”“5G融合”四大主题,集中呈现通感算一体、空天地一体化网络、5G-A向6G演进、AI大模型在终端与网络侧的应用落地等前沿方向。技术趋势日益清晰,产业协同不断加深,开放对话持续推进,展会内容较往年更具战略深度与现实指向。

而不同于以往技术展示为主的印象,2025年的MWC上海更像是一场站在转折期的产业“体检”与趋势审视:通信与AI的融合,是否找到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范式?面向实体经济的赋能路径,是否具备规模化落地的基础?从标准制定到政策协同,全球对话是否已从理念走向共识?

在产业步入AI驱动、万物智联的新周期背景下,MWC上海所传递的,已不仅是技术风向,更是产业节奏的判断力与未来布局的前瞻视角。

趋势之上,观察“通信技术+”的加速演进

在全球通信技术格局中,中国的角色正在从追赶者转向引领者。GSMA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到2030年,移动技术将为中国贡献超过2万亿美元经济价值,超过全球平均增长水平。作为中国最具科技创新活力的城市之一,上海已建设超8.43万个5G室外基站、44.26万个5G室内小站,并在5G-A、万兆光网、行业专网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此次MWC上海将系统呈现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卫星通信、机器人技术等“通信技术+”的关键场景和落地路径。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坐落于N2馆的“GSMA创新高地展区”,这一区域集结了中国当前最具前沿技术实力的企业:峰飞航空展示的eVTOL“空中出租车”,实现垂直起降与水平巡航的融合;小马智行带来的自动驾驶仿真模拟系统,通过VR技术呈现其在北京、广州实路运行的自动驾驶出租车;荣耀带来搭载AI能力的下一代智能终端;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等企业展示具备协作、学习、感知能力的人形机器人与无人机产品。

从技术观感而言,“看得见、摸得着”的未来正在形成。更重要的是,这些展品背后的通信能力支撑——包括多频融合、多载波聚合、AI边缘计算协同、5G RedCap应用等——成为真正推动产业从“可行”走向“可用”的关键。

从边缘到核心,通信产业链生态的全面进化

历届MWC大会都不仅是技术的秀场,更是产业格局重塑的前沿阵地。2025年的MWC上海尤为如此。从设备商、运营商,到终端厂商、初创企业、地方政府平台,通信产业生态链的“全景协同”特征日益明显。

在本届大会上,未来科技展厅(N4馆)将汇聚来自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龙头企业和创新项目,包括垣信卫星、联通航美、超聚变数字技术等,它们分别在低轨通信、车联网、算力网络等方向展开探索。而首次与MWC上海深度联动的IOTE物联网展,也将展示从传感器、RFID到边缘计算、视觉物联网的完整产业链条,为万物智联提供应用落地范式。

另一个观察重点,是地方产业集群的系统性参展:浦东展区聚集超百家企业,集中体现其在AIoT、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等领域的集成创新;松江区则携10余家初创企业参与4YFN创新区,展现G60科创走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上的集聚效应。

在运营商层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与设备商华为、中兴,以及新兴的数智平台企业,都将围绕5G-A商用进展、行业专网部署、通信+AI融合架构等展开深度展示和合作交流。作为数字中国的中枢力量,它们所释放的网络能力、平台能力,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

从边缘侧的设备创新,到网络核心的演进升级,再到行业侧的落地应用,2025 MWC上海清晰传递出一个信号:通信产业已从过去的“技术链条”,转化为“价值网络”。

以大会为平台,构筑全球数字未来的合作纽带

MWC从来不是单纯的展示,更是全球对话与合作的平台。今年MWC上海的政策论坛(PLF)和GSMA主题峰会格外受到关注。作为首次登陆中国的全球政策制定者论坛,PLF聚焦人工智能监管、6G预演、数字国家建设、弥合数字鸿沟等前瞻性议题,为全球通信政策对话提供“中国解法”与“亚太经验”。

与此呼应的是GSMA主办的“数字领导者计划”(DLP),今年将以“释放AI潜能,驱动行业变革”为主题,邀请多位中外行业领军人物共同研讨如何将通用AI能力融入网络架构与行业垂直应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此外,2025年亚洲移动大奖(AMOs)将于6月19日举行颁奖典礼,特别新增“亚洲最佳AI创新”“亚洲最佳气候行动移动创新”“中小企业创新奖”等三大奖项,彰显MWC上海对“包容式创新”与“可持续技术”的关注。

令人期待的是,“机器人界的奥运会”——世界机器人大赛选拔赛也首次落地MWC现场,不仅为展会注入互动体验,也释放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推动“机器人+通信”深度融合的产业信号。

通过这些跨国对话、地方联动、产学研协同机制,MWC上海所构建的,不仅是一个技术交流平台,更是链接全球、面向未来的产业合作中枢。

结语: 未来已来,连接正在重塑世界秩序

从落地上海至今,MWC上海已成长为连接中国与全球科技生态的重要枢纽。2025年,站在5G演进、AI融合与产业协同的新起点上,这场大会不仅是技术的“风向标”,更是全球数字化转型的“交汇点”。

无论是面向消费端的智能终端,还是支撑工业互联网的算网底座,或是空天地一体化的新基建图景,在2025 MWC上海上,通信技术的每一次突破,都直指我们即将走进的现实。

未来不是某个遥远的彼岸,而是正在被连接、被构筑、被看见。

相关问答

合肥楼宇对讲维修哪里有?需要关注哪些点

不过这种东西,都是几年以后,就要维护的。这种智能楼宇的安装,合肥有两个公司资质最高,一个好象叫永信公司,一个好象叫讯飞智元。这种楼宇系统,生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